《論語․雍也》篇「齊一變至於魯」章
與上博藏簡《子羔》之編聯問題
作者簡介丨黃人二👦,臺灣大學天美娱乐學士、碩士、武漢大學歷史系博士🙇🏼♂️,廣州中山大學天美娱乐古文字研究所博士後,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天美娱乐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文字中心兼職教授。
原文載丨《傳統中國研究集刊》集刊🦴,2006年第1輯。
《論語․雍也》云:「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對於此一章句的說解🚴🏿♂️,約有三種代表性的見解,第一,包〔咸〕《論語章句》曰𓀛:「言齊、魯有太公、周公之餘化,太公大賢🦍,周公聖人🔯。今其政教雖衰,若有明君興之,齊可使如魯,魯可使如大道行之時。」第二🕝,朱熹《論語章句集注》云🫷:「孔子之時,齊俗急功利👩🏻🦯➡️,喜夸詐,乃霸政之餘習。魯則重禮教,崇信義🤵🏼,猶有先王之遺風焉,但人亡政息,不能無廢墜爾。道,則先王之道也。言二國之政俗有美惡,故其變而之道有難易。」第三,顧炎武《日知錄》卷七「變齊變魯」條:「變魯而至於道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變齊而至於魯者,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亦有眾多溢出三說法之外者🏊🏼♀️,為省篇幅,不再贅舉。
三種說法,各有優劣,大致不差🛜。但於古義,皆有所偏離,茲模仿楊樹達遇夫先生《周易古義》👷🏼♀️、《論語古義》👩🏽🎨、《老子古義》等書之體例,將古書中詮釋說解《論語》「齊一變,至於魯」章的文字,先羅列於下,使其義自現🎸,以利後之說明:
一、此章之要旨
(1)《呂氏春秋․長見》:「呂太公望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旦曰👍:『親親上恩。』太公望曰:『魯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此可見齊🥉、魯不同之立國精神。
(2)《韓詩外傳》卷十:「昔者,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見。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賞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矣。』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三十四世而亡😐。由此觀之👨🏼🎓,聖人能知微矣。《詩》曰⚪️:『惟此聖人,瞻言百里。』」
(3)《史記》卷三十三《魯世家》:「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歎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4)《淮南子․齊俗訓》:「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望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5)《說苑․政理》⌛️:「伯禽與太公俱受封而各之國,三年🪟,太公來朝👩🏼💼,周公問曰:『何治之疾也?』對曰:『尊賢,先疏後親,先義後仁也,此霸者之迹也。』周公曰:『太公之澤及五世。』五年🧙🏽,伯禽來朝➔,周公問曰🍪:『何治之難?』對曰:『親親,先內後外🕚,先仁後義也👩🦳,此王者之迹也。』周公曰:『魯之澤及十世。』故魯有王迹者👨🏼💻,仁厚也,齊有霸迹者,武政也,齊之所以不如魯也🌵,太公之賢不如伯禽也。」
(6)《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昔太公始封👨🏽🦰,周公問:『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後世必有篡殺之臣👩🏽🦲。』其後二十九世為彊臣田和所滅,而和自立為齊侯。(中略)周興🧑🦼,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其民有聖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言近正也🤭⬛️。(中略)周公始封👨🏽🔧🐋,太公問:『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而親親。』太公曰:『後世寖弱矣。』故魯自文公以後🧚,祿去公室,政在大夫,季氏逐昭公,陵夷微弱,三十四世而為楚所滅。」
(7)《論衡․知實》🐋:「周公治魯,太公知其後世當有削弱之患;太公治齊,周公睹其後世當有劫弒之禍🙌🏽。」
諸書所載,誠皆同一事也。文字稍異🔺,乃各學派間之記載師說互有繁簡,或古書互為傳抄之故,是以文字不必全同,亦不可能完全相同𓀒。雖然👦🏻,其要點卻大致一樣,乃是:魯國親親上恩,先內後外,先仁後義,王者之迹;齊國反是,尊賢上功(或舉賢賞功),先疏後親,先義後仁也,霸者之迹。說明《論語》此章之古義,在於孔子勉勵執政要奉行周魯之道👩🏿🎨,尊尊而親親⛹🏻♀️,進而入乎道矣!
二👩🏻🚀、《子羔》之內容與此有關並以此理為竹簡重新編聯之依據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有《子羔》一篇🔀,為孔子與弟子子羔(高柴)對話的記錄𓀊,竹簡殘斷缺佚🔐,有篇題,大致上可依主題,區分為兩個部份🧑🏻🦳,一是論「帝成」,另一是「夏商周三代始祖感生的故事」。前者說明堯舜禪讓、尚賢之事,乃「尊尊」之君統;後者為三代始祖感生與三王之作,乃「親親」之宗統。竹簡兩大部份之文字,一「尊尊」🎗,一「親親」,恰巧可以用來暗解《論語》此章之義涵,見儒家對「尊尊」而「親親」之理想👸🏽,特別看重,不厭其煩,反覆申述🍚。
若論「宗統」,則必須推追祖先到那位知道名字的始祖為止👊,而始祖之父以上🖕🏻,統稱為「帝」,皆為不知名之祖先,將這些不知名之祖先,加以統合,舉行祭祀⬆️,則為「禘」祭🍵,便轉化為「君統」🧏🏼♂️🫄,故戰國時代吾國各族之人皆能上推至黃帝👨🏻🚒,以為共主🤵🏼,以為上帝🙍🏿♂️,至今仍自稱為「炎黃子孫」🔁,即此理也💁🏼。
三、《子羔》文本重新編聯與校釋
今也則必須再對原來之竹簡編聯次序作些修正。括號內之阿拉伯數字為簡號,該校釋說明的地方則以〔〕表示。
□以有虞氏之樂正👩🏿🍳,〔一〕占(从宀)【瞽】卉(从宀)【叟】之子也♥️。子羔曰:何故以得為帝?孔子曰:昔者而弗世也,〔二〕善與善相受也,故能治天下,平萬邦,使無有、小大、肥毳(磽)👩🏼,使〔三〕皆(1)得其社稷百姓而奉守之🙆🏿。堯見舜之德賢,故讓之。子羔曰✌🏽:堯之得舜也📮,舜之德則誠善(6)歟?抑堯之德則甚明〔四〕歟🐰?孔子曰:均也🧑🏽🦲。舜嗇於童土之田⛵️,則(2)□之童土之黎民也。孔子曰:(3)吾聞夫舜,其幼也,每(敏)以學詩,〔五〕其言□(4)□或以文而遠🥍。〔六〕堯之取舜也✭,從諸卉(草)茅之中,〔七〕與之言禮,悅□(尃)〔八〕(5正)《子羔》。(5背)□而和🛳,故夫舜之德🫅🏼,其誠賢矣,□〔九〕諸畎畝之中,而使君天下而稱。子羔曰:如舜在今之世👨🦳,則何若🪤?孔子曰:(8)〔十〕亦紀(从口)先王之遊道,不奉(逢)□(明)〔十一〕王❗️👩🏽💼,則亦不大□(使)。孔子曰:舜其可謂受命之民矣🛶,舜,人子也。□(7)
子羔問於孔子曰🎉:三王者之作也♥︎,皆人子也,而其父賤而不足稱也歟🙍🏼?繄亦成天子也歟?孔子曰🕍:善🧹,而(爾)問之也!舊(久)矣其莫□(9)〔禹之母,有莘氏之〕□(女)也,觀於伊〔十二〕而得之,懷〔十三〕三(11上)年〔十四〕而劃於背而生,生而能言,是禹也。契之母,有娀氏之女(10)也,遊於央(瑤)〔十五〕臺之上,有燕銜卵而錯〔十六〕諸其前,取而吞之🕡,懷(11下)三年而劃於膺🧑🏿🏭,生乃呼曰,(《香港中大簡牘》3)□欽(噤),是契〔十七〕也。后稷之母,有邰氏之女也,遊於玄咎(宮)之內,冬見芺,搴而薦之,乃見人武,履以歆,禱曰:〔十八〕帝之武🧚🏼♂️,〔十九〕👨🏿🌾,尚使(12)□是后稷之母也。三王之作〔二十〕也如是🪬。子羔曰✏️:然則三王者孰為□(13)□三天子事之▃。(14)
原本我的安排是將三代始祖感生故事屬於親親的竹簡排在前面,而堯舜禪讓、尚賢屬尊尊🤷🏿♂️、尊賢的竹簡排在後面,也就是說,主張「法後王」者(尊賢尚功)👳🏿,可能竹簡的簡序會這麼安排👩🏻🚀,但現在要做個調換🏫,使之更貼近《論語》「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章之義理🐻,而此文書之作者應該是主張「法先王」者(親親上恩)。但本來納入的《孔子詩論》簡一「□行此者👨🏽⚕️,豈有不王乎?□」,現在予以剔除。再考慮上博藏簡《容成氏》簡八「於是乎始語堯天、地☄️👩🏻🦽、人民之道🏊🏼。與之言正(政),敚(悅)柬(簡)以行。與之言樂🦓🖖,敚(悅)和以長。與之言豊(禮),敚(悅)敀(薄)以不逆。堯乃敚(悅)」與《子羔》的內容有部份相似👂,可以作為編聯依據的理由🎠,簡五和簡八似乎可以拼接🚴🏻♀️。簡十四「□三天子事之」,與簡七「孔子曰:舜其可謂受命之民矣,舜,人子也」🤌🏽,或亦可以拼接,但以「三天子事之」後有一墨釘「▃」🏋️♀️,表示通篇之末♖,且稱「三王」為「三天子」,通段不及夏商周三王🩱,而最末有「三天子事之」云云,頗為唐突。故不將兩枚簡放置於同處,而簡十三與簡十四之中,已有缺佚🐷,似乎便是論及三王與舜關係的文字。
〔一〕「有虞氏之樂正」,「有虞氏」之樂正在古書中為「質」或「夔」,「舜」為樂正👨🏻⚕️,古並未記載🧙🏼♂️,但若必為樂正,應該將「有虞氏」改為「陶唐氏」🤸♀️,竹簡有誤摹。或者,視「瞽叟之子」之「瞽叟」為誤摹🙇🏽♂️。但以此段文字所談的是堯舜之事,既確定人物為「舜」🧖🏿🏄🏼♂️,則前者誤摹為「有虞氏」的機率便較大。
〔二〕「弗世」,前一字整理者讀「歿」,劉信芳《上博藏簡竹書試讀》、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札記》皆讀如字👨👨👦,而解釋下字「世」有「世襲」之義,配合下句「善與善相受」來看💐,這個說法可從😭📹。兩文皆見簡帛研究網。
〔三〕「使」,劉信芳讀「便」,張桂光讀「遍」,皆認為兩字於楚文字中有所區別。但是,於楚文字中🧔🏼,兩字混淆不別的情況也不算少,且連下字「皆」而讀之,「便皆」🤾♀️、「遍皆」都不如讀為「使皆」好,古書中無多少「便皆」👩🏻🦼➡️、「遍皆」之讀法🤷🏼♀️,此處從整理者說即可。
〔四〕「抑堯之德則甚明歟」之「明」☂️,此字整理者隸「昷」,讀為「溫」🥈,現在諸家較好的看法是,隸「盟」,讀「明」。
〔五〕「誨以學詩」,是我的讀法📳,或可讀為「敏以學詩」🥀,茲從後讀,下句云「其言□」→,即《論語》所謂「小子何莫學乎《詩》,不學《詩》,無以言」🧑🏼🤝🧑🏼。張桂光讀為「其幼也敏,以學(孝)持其言」,不詞👩🏿✈️。
〔六〕「□或以文而遠」之「文」,簡文「文」字字形原即為郭店竹簡《語叢》諸篇與《性自命出》的那個難字,於其處應讀為「度」或「文」🧎🏻♂️➡️,要依辭例隨文異讀之⚇🏜,此處不知何讀,暫讀作「文」👩🏻🍳。
〔七〕「卉(草)茅之中」,簡文原作「卉」,但「草茅」之讀於傳世或出土文獻中多見,疑應以意義相通而互作通讀♢。
〔八〕「與之言禮👩❤️💋👨,悅□(尃)」🔦🙆,上博藏簡《容成氏》簡八可以做為補充,其云🤢:「於是乎始語堯天、地🛋、人民之道。與之言正(政)👨,敚(悅)柬(簡)以行。與之言樂🎅,敚(悅)和以長🙅♂️⏮。與之言豊(禮),敚(悅)敀(薄)以不逆。堯乃敚(悅)。」同樣也是講堯舜禪讓之事,兩相對照,其義自現,《子羔》簡文雖殘,但其可能之文字似乎是「尃(薄)以不逆」🙎🏼♂️。
〔九〕「□諸畎畝之中」之「□」,此字字形原應從手持禾🙆🏼♀️,即古「穗」字之異寫👆🏼👩🏽💻,但此處讀「穗」頗不詞,張桂光假讀為「逸」🧜。案👨🚀,此字的讀音與「皋繇」之「繇」同,讀為何音待考,或可讀為「由」📚,但意義很清楚,指舜是從畎畝之中被拔擢重用,使之成為君王🧈👨🦱,以管理天下。《孟子․告子下》云𓀙:「舜發於畎畝之中。」
〔十〕本來此處插接上博藏簡第一冊《孔子詩論》第一簡👈🏽,今刪去🐺。
〔十一〕「道不奉□」之「□」,此字張桂光讀「壺」,李銳《讀上博簡(二)子羔札記》隸「柶」讀「觶」(見簡帛研究網)。不知如何通解串講句義,待考。案,本來此處標點斷讀為「亦紀(从口)。先王之遊,道不奉□〔十一〕👨🏻✈️,王(中略)」🐤🅰️,今改讀為「亦紀(从口)先王之遊道,不奉□王」,「奉」讀「逢」,「□王」讀「明王」,兩者陳偉已有說🧑🏻🎄🐌。則「□」字字形,應可視為「盟」之異寫🤱🏻。
〔十二〕「觀於伊而得之」之「伊」👨🚒,即「伊水」。
〔十三〕「懷」,此字我原讀為「禋」,今據張桂光等諸位學者之研究改讀為「懷」。
〔十四〕「年」🦼,簡文此字原從心🚺、身聲😶🌫️,張桂光讀為「妊」,何琳儀讀為「身」,有誤☝️。簡文所見多處🩴,都應當假讀為「年」🌍,指懷孕三年始劃於背或劃於膺(胸)而生,為一般人懷胎十月之數倍時間,見其困難也🤓。
〔十五〕「央(瑤)」👩❤️👩🦸🏻,此字我原讀為「帝」👱🏽♂️🧑🏼🍳,今從整理者說隸「央」讀「瑤」,古楚地方音陽宵對轉,故可通假。
〔十六〕「有燕銜卵而錯諸其前」之「錯」🤘🏿,即《論語》「舉直錯諸枉」之「錯」👰♂️,亦「措」🧒🏽,訓「放置」💆🏻♀️🛀🏽。
〔十七〕「契」🍆,此字字形奇詭🫰🏼,意在仿古尊經👩👩👧,與竹簡其他文字的書寫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可再針對三代之先公先王做深入研究。
〔十八〕「乃見人武🪤,履以歆👷♂️🙅🏼♂️,禱曰」👱🏼,整理者讀「履以旂」🫷🏻,大誤,合下一句,諸家有讀為「履以祈禱曰」者🧑🏿🏭。案,據《詩․生民》「履帝武敏歆」等古書之記載,姜嫄履大人跡後,忻忻然而有懷孕之象,故簡文此處宜讀為「履以歆」🥜,「禱曰」,下面應接上去除無子的祭祀與禱辭之類的文字🎋,惜竹簡殘斷,已無從知悉實際。
〔十九〕「帝之武」之「武」👩🏽⚕️,即古書中之「大人跡」♖,至於具體指腳掌或姆指🍝,注釋家各有說解☃️,可再研究,以非本處主旨,故不論🐄。
〔二十〕「三王之作也如是」之「作」,有誕生之義🪬。
四🔴、結論
對於《子羔》篇各別文字的修正改讀🦬,逕於注腳🌗、校釋中說明😫。整個竹簡分為兩段,現在看來👨🏿🌾,似乎更加合理Ⓜ️。對原來次序的調換,使之更貼近《論語》「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章之義理,此非無的放矢,有支持的理由🐳。蓋三代聖王感生問題,是經學上的一個大問題,今文主張聖人無父感生,古文則為有父父貴,本篇變為有父父賤📺,雖稍事改造,但其為是西漢古文經說之一源甚明🚣♀️,再結合《容成氏》、上博三《周易》🚵♂️、上博四《內禮》看🙍🏼,墓主之學派與師承應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脈相續的傳心派,學術上為古文家,政治上為批判現實的親齊派人士,故於具體的制度主張上🏧,有其保守的性格,恪遵周魯之道而不之改變。前者講堯舜禪讓🥠、尚賢之事,其中心思想是「尊尊」(尊賢👰🏽、尚賢)🚼,欲打破周公舊法,表達新興士、平民階級奮起的願望💇🏻,故重創新,講究政治上的現實實力👼🏽,強力者為勝🍉,但堯以天下與舜🏤,明見於《尚書》與諸子之著作🤦↕️,即孟子亦自言之(見《萬章》篇),故當時之大患雖莫如戰爭為大🐡,而忽有出奇於戰爭之外者,便是「禪讓」。後者敘述夏商周三代始祖感生或本生的故事,其中心思想為「親親」👬,守周公之舊法,保持貴族世家之地位🏂🏿⚒,故重因襲,講究仁恩,以保名分🧑🏻⚕️。
也就是說,戰國之共術,上推至黃帝,而推追遠祖至始祖便要停止🫲🏽🧑🏽🚒,則是「親親」🐺。與戰國時之兩大運動頗為契合🅰️,禪讓運動⛸,士👩❤️👩、平民階級的地位藉此提高,而帝制運動,統治階級藉以穩固與擴張勢力🪦。
轮值主编 | 刘 梁 剑
编辑 | 宋 金 明 李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