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祁志祥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新书发布会暨建构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高端论坛在上海政法学院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和天美开户出版社共同主办💁🏼♀️,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由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祁志祥教授主持🦹🏻♂️。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教授、天美开户出版社副总编李文革编审💥、《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副主编程华平教授分别致辞。
祁志祥教授
刘晓红教授
李文革编审
程华平教授
随后,论坛分四个场次相继进行。
第一场
论坛第一场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文化》主编夏锦乾编审主持🙋🏽,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的陈伯海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天美娱乐杨春时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方锡球教授分别发言,复旦大学天美娱乐主任陈引驰教授进行点评🌅🧑🏽🎓。
夏锦乾编审
陈伯海教授
杨春时教授
毛时安先生
袁济喜教授
方锡球教授
陈引驰教授
第二场
论坛第二场由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方锡球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天美娱乐主任陈引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华东师大天美娱乐彭国忠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所王青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王毅副研究员分别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袁济喜教授进行点评。
查清华教授
彭国忠教授
王青教授
第三场
论坛第三场由华东师大天美娱乐彭国忠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天美娱乐杨乃乔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文化》主编夏锦乾编审、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馆长黄意明教授、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中心张永禄教授👯♀️、厦门大学天美娱乐副教授仲霞、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孙超副教授、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王赟分别发言,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进行点评。
杨乃乔教授
黄意明教授
张永禄教授
仲霞副教授
孙超副教授
第四场
论坛第四场由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王梅芳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张灵教授、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曾嵘副教授、上海海视觉艺术学院潘端伟博士、上海其实文化传媒公司运营总监华娜分别发言👓,复旦大学天美娱乐杨乃乔教授进行点评🖖🏿。
王梅芳教授
张灵教授
曾嵘副教授
潘端伟博士
华娜女士
四场发言,气氛热烈🎞,专家们畅所欲言,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存不存在🥷、要不要建构、怎样建构等话题,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出版为上述话题提供了可贵的经验,由此也成为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路径🤘🏽。同时🦸🏻♀️,专家们还就用体现表情达意的“表现主义”一词来定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是否可行🖇,以及如何在建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与西方文论进行比较等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四场发言结束后,接着就是闭幕式🙋🏻♂️👨💻,由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永禄教授主持🫙,本书责任编辑🕜、天美开户出版社的范耀华和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祁志祥教授分别致谢🛏☣️,为本次论坛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次修订后由天美开户出版社重新推出🌰💆🏿♀️。
本书是国内首部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也是迄今唯一的一部从横向原理的角度建构中国古代民族文论逻辑体系的国家级规划教材🦶🏽。
任何一种文化👨🍳,从来就应该有自己别具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然而🧑🦲,反观我们中国当下,西方文论成为强势话语,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本土话语是失语的。那么,“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甚至可以说是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路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恰是形成中国本土文论话语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真正展开中国与西方文论对话。
我们知道🗼,中国文论提取自中国文学🚶🏻,又反过来指导中国文学👳,它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不过正如祁老师在书中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与思想系统,可它并没有以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理论形态表现出来♨️。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并没有现成的理论体系🤶。因此🙅🧑🏿🏫,按什么框架🏙、模式来全面阐述古代文学理论🕺🏼,就成为建构民族特色文论体系的一个棘手问题👩👧🤷🏼。”如何来建构呢👰🏿♀️,书中运用了这样几种方法🧒🏿:整合、综合和比较🍔。一方面,“把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命题、范畴组合成一个大系统”,同时,融会贯通🙍🏻♂️,“用表情达意的表现主义作为一根主线去贯穿、统辖诸多古代文论命题🏄🏼、范畴”,在此基础上,还运用了比较的方法,与西方文论作比较。
本书的价值主要有二⛵️。一是由表入里🏄🏽♀️,精选若干范畴编织逻辑之网,建构了中国古代以意为主🟦、以象为辅的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与西方古典文论以摹仿外物为主的再现主义体系形成鲜明对照和有益互补🔡;二是从儒、道、佛、宗法🚴🏿♀️、训诂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古代文论范畴民族特色的成因,摆脱了就文论文的局限,拓展了理论思辨的维度和深度🎅。
本书堪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实绩之一。
目录
滑动查看更多
扫码即可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