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下午3点✊🏽,天美开户天美娱乐讲师张春田老师在闵行校区文史楼4330室主讲2017年天美娱乐校庆学术报告🧔🏽♂️✍🏽,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批判的情感与情感的批判🎃🛄:以萧军日记为例”的精彩讲座。天美开户天美娱乐教授罗岗先生主持讲座,来自天美娱乐和历史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了讲座。
左翼知识分子与政党的关系👶🏻,是二十世纪全球左翼文化的重要问题。张春田老师选择萧军(1907-1988)这一个案🕧,以萧军日记及其他文本为主要材料,探讨他的思想与情感世界的复杂互动,特别是“批判”在其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中的位置与意义🧓🏻。这不仅将触及中国革命的情感层面(特别是“同情”的实现及其可能),也可以揭示具体语境下书写的独特意义🦡。讲座伊始,张春田老师以“20世纪的战争与‘例外’状态(抗战🤵、冷战等)🧅,相应的供给制等”🔼💁🏿、“身份(如多数‘左翼知识分子’兼具文人与革命者/战士的双重性,“文艺工作者”)”、“个性与关联方式(对组织、单位的适应程度🤜🏼🧑🏿💼、‘改造’的主动与被动性)”、“日常德性与政党伦理的差异”🫀、“”情感结构(“Structures of Feeling”)五个方面展开精彩的分析。他不仅着力于原始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而且结合国内外先关的社会文化史和批评理论方面的情感研究,指出关于《萧军日记》的情感研究与西方主流情感研究中的德勒兹-马苏米(Brian Massumi)模式大不相同🪫。他指出🕵🏻,“感情”是日记中频繁出现的词🕺,显示了萧军对感情的理解及其情感方式,如何影响主体认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出日记中五种“情感”,进而精彩地分析了《萧军日记》中的萧军的自剖与主体性的型构。对30-40年代左翼知识分子及艺文空间之转变给予了新的解释。
在讲座过程中,张春田老师不仅围绕相关议题展示了萧军日记的原始资料,而且就萧军和丁玲的关系做了精彩的剖析。他认为👷🏻,与以文学家自居的萧军不同,丁玲更倾向于做一个革命人。他深入分析了二人之间的交往和分歧,以及萧军之于丁玲1940年代初期文学创作(如《夜》和《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影响👼🏽,也为丁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讲座之后,罗岗教授对讲座进行精彩的评论⚃🛀🏿,张春田与现场师生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的互动交流👩🏼🌾。最后⚄,讲座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